地表水作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及部分民生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过滤处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用水安全与生产质量。但实际操作中,不少用户会遇到过滤后水质依然浑浊、异味明显或杂质超标的问题。其实这类问题并非偶然,大概率是过滤流程中关键环节的疏漏,找准根源才能精准解决。本文将为您分享地表水过滤后水质差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相关内容
一、原水预处理:过滤前的“第一道防线”失效
预处理是地表水过滤的基础,若此环节存在短板,后续过滤系统再先进也难以达标。当前多数地表水存在天然杂质与人为污染物叠加的问题,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沙、藻类构成物理浑浊源,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则引入胶体有机物、重金属等化学污染成分。
预处理失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混凝沉淀不彻底。向原水中投加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后,若剂量不足或搅拌不均,无法有效实现“电中和”脱稳与“吸附架桥”作用,微小胶体颗粒难以形成密度大的絮体沉降,直接进入滤层导致过滤负荷骤增。
② 预处理设备缺失或老化。缺乏格栅、沉淀池等前置设施,或设施长期未清理导致淤泥堆积,会使大量悬浮物直接进入主过滤系统,加速滤料堵塞与膜污染。例如某水厂因暴雨后未及时清理沉淀池,导致后续砂滤器3天内就出现出水浊度超标。
二、过滤介质:杂质拦截的“核心关卡”出故障
过滤介质是拦截杂质的关键,其状态直接决定出水质量,常见问题集中在滤料与滤膜两类介质上。
滤料问题在砂滤系统中典型之一。滤料层堵塞或板结是首要隐患:截留的杂质未及时清除,会堵塞滤料孔隙,甚至滋生微生物形成黏泥,导致“过滤短路”,让杂质直接穿透滤层。其次是滤料失效,长期使用导致的砂粒磨损会降低截留能力,而粒径不均匀(细粉占比超5%)或填充量不足(滤层厚度低于300mm),会让细小悬浮物有机可乘。某浅层砂过滤器因滤料3年未更换,出现明显磨损,出水浊度从1NTU升至8NTU,远超标准要求。
在膜过滤系统中,膜污染与老化是主要症结。原水中未被预处理去除的悬浮物、胶体附着在膜表面,逐渐形成致密污染层,阻塞微孔通道。同时,膜材料长期使用会发生老化,孔径变形或受化学清洗药剂损伤,导致过滤效率下降。
三、运行参数:系统运行的“调控旋钮”失衡
过滤系统的运行参数需与水质条件精准匹配,参数失衡会直接破坏过滤平衡。
过滤流速控制不当最为常见。浅层砂过滤器设计流速通常为15-25m/h,若为追求水量盲目提高流速,会缩短水流在滤层中的停留时间,杂质来不及拦截就随水流出。某工厂为赶生产进度,将过滤流速从20m/h提至30m/h,次日便发现出水悬浮物含量超标3倍。
反洗参数不合理同样致命。反洗流速过低无法松动滤料,反洗时间不足则杂质难以彻底排出,甚至会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反洗水压力不稳定、排水阀开度不够等问题,都会导致反洗不彻底,使滤料过滤能力持续衰减。
四、后续处理与输送:末端环节的“二次污染”
即使过滤环节达标,后续的消毒与输送过程仍可能造成水质恶化。消毒不彻底会导致微生物滋生,而过度投加氯则可能产生超标氯副产物,影响水质安全性。
输送环节的污染更易被忽视。钢管、铸铁管等管材长期使用后,内壁会发生腐蚀结垢,不仅释放有害物质,还会滋生细菌形成生物性堵塞。同时,水中的钙、镁盐类会在管道内沉淀形成水垢,进一步影响水质。
地表水过滤是系统工程,从原水预处理到末端输送,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日常运维中,需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测进水水质、滤料状态与出水指标,同时根据水质变化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唯有把控好每个细节,才能确保过滤后水质稳定达标,为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表水过滤后水质差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相关的资讯,欢迎随时在本网站留言或来电咨询相关资讯!感谢您认真阅读!
本文由蓝创沃特(www.lancunwater.com)原创首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处!
可能您还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