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低温天气给地表水过滤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多重挑战。无论是市政水厂的大型处理设施,还是农村小型净水设备,都可能因气温骤降出现运行故障或效率下滑。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低温天气对地表水过滤有哪些影响相关内容。
一、低温天气对地表水过滤的三重核心影响
① 水质物理特性改变引发的过滤阻力上升。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水的粘度会明显增加,导致水中悬浮颗粒的布朗运动减弱,颗粒间碰撞几率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絮体。同时,低粘度水会增大过滤介质的渗透阻力,以超滤膜为例,水温低于5℃时膜通量衰减率可达30%左右,直接降低单位时间处理量。
② 设备与管道面临冻损风险。暴露在外的管道、阀门及过滤单元若防护不当,内部残留水分结冰后体积膨胀,易造成管道开裂、阀门卡死等故障。
③ 工艺处理效果整体下滑。低温会降低混凝剂的水解速度,传统混凝剂在0-5℃环境下的凝聚效果下降40%以上,未充分凝聚的微小颗粒进入过滤环节后,会加速滤料堵塞。同时,低温使水中微生物活性降低,不仅增加后续消毒难度,也可能导致生物滤池的净化功能减弱。
二、全方位防冻
防冻是低温季节地表水过滤系统运维的首要任务,需从设备防护、运行管理双维度入手。
①设备与管道保温防护
对暴露的管道、过滤器壳体及水泵等关键部位,采用保温材料进行分层包裹。常用的玻璃棉、岩棉等保温材料需达到5cm以上厚度,接口处用胶带密封防止热量流失。在-10℃以下的极寒地区,建议在保温层外增设电伴热带,通过自动温控系统维持设备温度在0℃以上,尤其要重点防护阀门、压力表等易冻损部件。
对于小型净水设备,可采用整体保温方案,将设备主体置于保温棚内,内部配备小型取暖设备,同时确保棚体通风防潮,避免设备受潮腐蚀。
②运行与应急管理策略
建立常态化排水制度,在夜间停机或设备长时间闲置时,彻底排空管道和过滤单元内的积水,包括过滤器、水泵及连接管路中的残留水分,防止结冰胀裂。运行过程中,可适当提高进水循环速度,通过水流扰动减少局部结冰概率。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增加巡检频率至每2小时一次,重点检查保温层完整性、设备运行声响及压力变化。发现管道轻微结冰时,可用温水缓慢解冻,严禁直接用明火烘烤,避免设备损坏。
三、效率提升:低温环境下的工艺优化技巧
在做好防冻基础上,通过工艺参数调整与技术升级可有效提升过滤效率。
①混凝预处理强化
选用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高效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等,并适当增加投加量10%-20%。必要时采用复合混凝工艺,搭配聚丙烯酰胺(PAM)等助凝剂,促进微小颗粒聚合成大絮体,减少后续过滤负荷。
在混凝前增设预氧化环节,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氧化处理,既能去除水中部分有机物,又能提高颗粒的凝聚活性,尤其适用于低温低浊水的处理。
②过滤系统参数优化
调整过滤运行参数,将过滤速度降低20%-30%,延长水流在滤层中的停留时间,确保微小颗粒充分截留。同时优化反冲洗制度,采用“短周期、高强度”的反冲洗模式,反冲洗强度提高至15-18L/(m²・s),并适当延长反冲洗时间,及时清除滤层内的截留物。
滤料选择上,采用石英砂与无烟煤组成的双层滤料,利用不同粒径滤料的级配优势提高截污能力。对于膜过滤系统,可定期进行化学清洗,缓解膜污染导致的通量衰减问题。
③智能化运维保障
安装温度、压力、流量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当水温低于5℃时自动启动加热装置,当跨膜压差上升超过0.05MPa时触发反冲洗程序。同时建立水质监测台账,每日检测进出水浊度、COD等指标,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低温天气对地表水过滤系统的影响虽不可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冻措施与工艺优化,完全能实现设备安全与处理效率的双重保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应对低温天气对地表水过滤影响的技巧相关的资讯,欢迎随时在本网站留言或来电咨询相关资讯!感谢您认真阅读!
本文由蓝创沃特(www.lancunwater.com)原创首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处!
可能您还想了解: